【大众书局】《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》吴军 新星出版社

【大众书局】《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》吴军 新星出版社
¥92.00 市场价 ¥0.00
库存
99
数量
-
+

1.jpg


编辑推荐


硅谷投资人、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数十年实践经验总结 吴军博士作为一个投资人和计算机科学家,写的书虽然题材严肃,却能写得有趣、有料、有内容,且本本畅销;甚至是他职业上的成功,也得益于优秀的阅读与写作能力。这本书就是他全部实践经验的总结。 

构建理解他人、表达自我的能力,别让短板伴随你一生 工作和生活中,处处都离不开理解和表达。简历、邮件、报告、项目申请等写得好不好,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;能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,会不会说话,也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发展。但是,大部分人自高中毕业就不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,而这本书就是为你补上这一堂课。 

给你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,让你能说、敢说、会说,同时能写、敢写、会写! 读书怎么突破瓶颈?怎么兼顾广度与深度?怎么通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? 怎么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?怎么写得让外行理解?怎么吸引读者? 简历、报告、邮件、评论等应该怎么写?怎么通过写作变得更专业? ……所有这些问题,都可以通过书中的方法论来解决。

 

内容简介
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 一直闷头工作,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认可; 明明工作成果不少,但得到提拔的永远不是自己; 工作或生活中说出不合适的话,让场面很尴尬; 汇报工作时不知道把重点放在哪里,让人感觉不专业; 读书或读工作报告时效率很低,难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; 每到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就无从下手,只能上网找范文; 聊天时理解不了别人的言外之意,造成误解;

…… 所有这些问题,都是因为你缺乏“理解他人、表达自己”的能力。而这本《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》,就是为了给你补上这一课,弥补你在这方面的不足。可以说,这门课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能让我们受益终身。 

在这本书中,吴军老师非常系统地拆解了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、理解能力和写作、表达能力。一方面,他以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经验为基础,总结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,让我们可以拿来就用;另一方面,他也带领我们走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,与一位位大师会晤、共鸣,体会并学习他们如何用文字表达自我,同时也跟随吴军老师的解读,亲身体验何谓阅读。


作者简介


吴军

硅谷投资人,人工智能、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,畅销书作家。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、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、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。

得到App课程主理人,开设有“硅谷来信”“数学通识50讲”“科技史纲60讲”等专栏和课程。

著有《浪潮之巅》《数学之美》《文明之光》《硅谷之谜》《见识》《格局》《态度》等十余部畅销书,作品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、中国好书奖、中华优秀出版物在内的图书大奖。


目  录

总序

前言

序章 从大语文讲起

我们都生活在语文中

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、表达自己

美国学生的三种能力


上篇 如何阅读与写作

第 1 章 阅读的意义:理解他人

1.1 信息:什么是合格的阅读理解

1.2 深层:理解作品和文章深意的五个要素

1.3 思想: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

1.4 时代:如何从文艺作品了解一段历史

1.5 品位:如何全面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


前  言

为什么要学大语文

2020 年,当我在得到 App 开设“阅读与写作50讲”这门课时,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不去开设一些实用性更强的专业课,而要开大家都学过的语文课。简单的回答是,虽然大家都学了至少十二年语文,但是这依然不足以让大部分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士,更不用说让人理解生活、享受生活了。因此,我们有必要学习那些在学校里没有讲授的语文内容,特别是以“理解他人、表达自己”为核心的大语文内容—它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更能让我们受益终身。

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,那就应该是语文。

一个人如果学不好数学,还有办法回避矛盾,比如可以通过报考文科专业来远离数学;如果运气好,别的能力强,甚至可以一辈子不碰数学,同样过得很精彩。比如说丘吉尔,虽然他连带括号的四则运算都算不清楚,但还是当了英国的财政大臣和首相。

但是,语文能力差的人运气就没那么好了。根据我当老师的经验,很多人数理化不好,根本原因是看不懂教科书,或者考试的时候连题目都理解不了。也就是说,他们是吃了语文不好的亏,而且这个短板会伴随他们一辈子。比如,很多人不善于理解他人,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,而这对所有专业人士来讲都是硬伤。


在线试读

1.5 品位:如何全面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

进行大量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,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。这里面有一个效率的问题,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。如何选择阅读的材料,有效地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,是一门学问。

已故的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曾经告诉我,他其实只上过老师杨振宁先生开的一门课,那就是文献阅读课。当时杨先生年纪已大,只传道,不教具体的知识点了。但是张教授觉得那门课对他的帮助特别大,因为杨先生讲的是如何培养阅读物理学文献的品位。品位不够,了解的知识点再多,也成不了大学问家。

杨振宁先生讲,一个人习惯读什么样的物理学论文,决定了他在物理学领域能走多远。能够在众多论文中迅速找到那些品位高的,是成功的步。而满足于随便找到一些论文就读,或者看到一个热门的课题就去研究,那论文写得再多,也只能是二三流的研究者。

虽然物理学论文看上去离普通人有点远,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境—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。当然,能找到行家给自己讲讲是省力的办法,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。而剩下好的办法,恐怕就是阅读了。如何省时省力地通过阅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,对每个人来说,都是很现实的需求。

但问题是,今天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了,很多领域的信息又非常庞杂,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时,不仅时间少,而且往往会选择困难。这个时候该读什么呢?这就让我想起了杨振宁先生所说的“品位”。

单说品位有点虚,下面我就以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三步阅读法来展开说明一下。

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,步是从阅读“正统”文献或作品开始。

所谓“正统”,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行业被主流认可的。要注意,正统的未必是正确的。事实上,过去被认为是正统的观点,今天大部分都被证明是不准确的,都被修正了。但是,我们依然要从当下正统的观点入手,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准线。之后的阅读,都是在基准线上做修改。

“基准线思维”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论。比如,地外生命在今天是一个热门话题,很多人就说了,为什么天体物理学家总是按照地球的标准寻找外星生物?什么宜居带、固态行星和液态水,都是地球生物必需的条件,但宇宙那么大,完全可能有不同形态的生命存在。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,但是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因为我们已知的物理、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并非只适用于地球,也适用于整个宇宙,它们是我们理解生命的基准。如果抛弃这些基准,不限制搜索的条件,不仅成本过高,成功率也会变低。




暂无评价
放心购
7天无理由退货
在线客服
7*24小时在线客服